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主要景点
主要景点

灞陵桥

  • 添加时间:2015年11月19日





(一)灞陵桥概况
    灞陵桥又名八里桥,横跨于石梁河之上,如弯月卧波。两岸垂柳与蓝天相衬,与绿水相映,一湾泓水,波光粼粼。灞陵桥始建年代无考,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,桥基为元代构件,上部为明、清建筑。桥上遗留构件有石雕栏板、戏水龙头、望柱、石狮、石猴等,现均存放于关帝庙内的复原桥上。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,桥长121米,单拱双柱,柱承栌斗,支顶拱体。青石栏板上浮雕着148幅仿汉画像,内容有历史典故、神话传说、天象民俗和农桑狩猎之事,质朴生动,令人遐想。 
    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并非虚构,历史上确有其事。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春,曹操俘关羽至许都,礼之甚厚。但关羽不忘旧主,挂印封金,辞曹归刘,由此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、千里走单骑的英勇壮举。据《三国志•蜀书•关羽传》记载:“初,曹公壮羽为人,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,……及羽杀颜良,曹公知其必去,重加赏赐。羽尽封其所赐,拜书告辞,而奔先主于袁军。左右欲追之,曹公曰:‘彼各为其主,勿追也’。”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不但不准部下追杀关公,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,为其饯行。而关羽恐其有诈,便立马于桥上,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,并勒马回头答谢后遂下桥往北,顺官道而去。到了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孙、刘联合,火烧赤壁,曹操83万人马,一败涂地,最后只带数十骑落荒而逃,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,为报昔日之恩,放了曹操一条生路。关公辞曹的故事,既表现了关公的“忠义”之情,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。正可谓:“曹操与关羽,二人相互诠释了信与义。”千百年来,发生灞陵桥上的故事仍被传为美谈。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有诗赞曰:“野水洄堤浸柳条,道旁残碣记前朝。长髯勒马横刀处,万古英风八里桥。” 中国汉语里,“柳”与“留”同音,大桥两岸柳树茂密,柳条扶水,充分显示了许昌人民对关羽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。后人为充分昭彰关羽的忠义仁勇,桥西建关帝庙奉祀。
(二)碑刻介绍
   灞陵桥东阅台的正中入口处,屹立有青石堆雕的“关公勒马挺风”巨像,通高9米,高大伟岸,给人以凌空立马,虎视中原之势;东阅台还刊有明末大将左良玉手书《汉关帝挑袍处》碑刻,气势磅礴,笔法流畅,一气呵成;西阅台立有高5.2米的青石双阙,南北对峙,代表着帝王之仪。

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71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