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obe Flash Player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主要景点
主要景点
  • 灞陵桥

    (一)灞陵桥概况     灞陵桥又名八里桥,横跨于石梁河之上,如弯月卧波。两岸垂柳与蓝天相衬,与绿水相映,一湾泓水,波光粼粼。灞陵桥始建年代无考,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,桥基为元代构件,上部为明、清建筑。桥上遗留构件有石雕栏板、戏水龙头、望柱、石狮、石猴等,现均存放于关帝庙内的复原桥上。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,桥长121米,单拱双柱,柱承栌斗,支顶拱体。青石栏板上浮雕着148幅仿汉画像,内容有历史典故、神话传说、天象民俗和农桑狩猎之事,质朴生动,令人遐想。      关羽在许昌辞曹归刘并非虚构,历史上确有其事。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春,曹操俘关羽至许都,礼之甚厚。但关羽不忘旧主,挂印封金,辞曹归刘,由此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、千里走单骑的英勇壮举。据《三国志•蜀书•关羽传》记载:“初,曹公壮羽为人,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,……及羽杀颜良,曹公知其必去,重加赏赐。羽尽封其所赐,拜书告辞,而奔先主于袁军。左右欲追之,曹公曰:‘彼各为其主,勿追也’。”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不但不准部下追杀关公,而且还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,为其饯行。而关羽恐其有诈,便立马于桥上,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,并勒马回头答谢后遂下桥往北,顺官道而去。到了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孙、刘联合,火烧赤壁,曹操83万人马,一败涂地,最后只带数十骑落荒而逃,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,为报昔日之恩,放了曹操一条生路。关公辞曹的故事,既表现了关公的“忠义”之情,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。正可谓:“曹操与关羽,二人相互诠释了信与义。”千百年来,发生灞陵桥上的故事仍被传为美谈。清代许州知州甄汝舟有诗赞曰:“野水洄堤浸柳条,道旁残碣记前朝。长髯勒马横刀处,万古英风八里桥。” 中国汉语里,“柳”与“留”同音,大桥两岸柳树茂密,柳条扶水,充分显示了许昌人民对关羽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。后人为充分昭彰关羽的忠义仁勇,桥西建关帝庙奉祀。 (二)碑刻介绍    灞陵桥东阅台的正中入口处,屹立有青石堆雕的“关公勒马挺风”巨像,通高9米,高大伟岸,给人以凌空立马,虎视中原之势;东阅台还刊有明末大将左良玉手书《汉关帝挑袍处》碑刻,气势磅礴,笔法流畅,一气呵成;西阅台立有高5.2米的青石双阙,南北对峙,代表着帝王之仪。
  • 戏楼

    戏楼于关帝庙中轴线最南端,是关帝庙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,复合式歇山建筑,通高13.1米,建筑面积163平方米。现戏楼为2010年在原址复建。中柱柱联:倚月高歌阆苑三千蓬岛外,临风吐韵霓裳一曲紫云端。外侧柱联:绮丽风光难得此时清岁稔,升平欢笑无非是巷舞衢歌。
  • 牌坊

    牌坊建干2009年9月,位于关帝庙与三官庙连接处的古官道上,与灞陵桥相对应,是关羽灞陵桥挑袍出许昌千里寻兄、过关斩将始发地的标志性建筑。通高12.16米,宽10.69米,为三间四柱五楼柱不出头式青石牌坊。柱、粱、枋等处分别以圆雕、深浮雕、浅浮雕、透雕等手法,雕刻有狮子滚绣球、祥龙腾云等吉祥图案,以及关帝庙传说、过五关斩六将、华容道等故事。正面柱联:要讲曹操赠金赐袍当解其人其志,欲提关羽出关斩将切记此地此桥。背面柱联:灞陵桥畔驻游人皆言忠义传千古,关帝庙前思故事但抚碣碑念一人。
  • 关帝庙

    (一)关帝庙概况  许昌关帝庙是为纪念关羽灞陵桥挑袍而建的祠庙,是全国与关羽真迹有关的八大关庙之一,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 许昌关帝庙创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座北朝南,占地面积约19000多平方米,整体建筑为三进院九殿一阁,呈中轴线对称布局。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青石御桥、山门、仪门、拜殿、汉寿亭侯大殿、春秋阁。仪门前甬道两侧有钟楼和鼓楼。晨钟暮鼓给这座庙宇平添了几分肃穆和幽静。拜殿和春秋阁前两侧分别有东西配殿、东西厢房,形成三个完整的院落。整体建筑布局严谨,精巧玲珑,地方建筑手法与官式手法相结合,红墙灰瓦,雕梁画栋,古朴典雅,保存完整,是许昌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。  关帝庙碑碣荟萃,内涵深厚。现集于庙内碑碣六十多通,其中有原灞陵桥遗存碑刻,明代周国主、大将左良玉的“汉关帝挑袍处碑”、嘉靖年间“关王辞曹操之图碑”、以及清代“创建关帝行宫挑袍碑记”等。这些碑刻均为研究历史文化、三国文化、关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证资料,尤其是“移集呈稿”碑刻,深刻揭示了关公文化的商业内涵。关帝庙正殿自古就有曹操与关羽的塑像,形成了把关羽和曹操联袂加以歌颂的独特文化现象,这在海内是绝无仅有的,正可谓“天下关庙皆贬曹,许昌关庙奉曹操”。 (二)庙内  御桥:位于山门前单拱小桥,俗称御河桥。青石条铺面,桥长7.3米,宽3.8米,桥两边望柱雕刻着石狮、石猴,形态生动传神,讨人喜爱。  山门:关帝庙的进出大门。面阔五间12.9米,进深两间6.3米。单檐,灰色筒瓦顶。檐高4米,檐下施单昂三彩斗拱,柱间雀替全部为透雕,有祥龙浮云、缠枝牡丹、龙戏牡丹等。明间和次间设置实榻大门,设有石鼓形门墩,雕刻有犀牛望月、双狮解锁、天马行空等历史故事。山门上方二龙戏珠浮雕竖匾“关帝庙”三字,苍劲古朴。九排九行的铜色门钉,象征九九归一,九九至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钟、鼓楼:均为重檐四角攒尖楼阁式建筑。晨钟暮鼓给这座庙宇平添了几分肃穆与清幽。  仪门:通面阔五间15米,进深两间5.36米。尖山式硬山,灰筒瓦顶。明间和次间设置棋盘大门。仪门分三个入口,分别是中雉门、右文经门、左武纬门。  仪门和拜殿之间是东西配殿,为尖山式硬山,灰筒瓦顶。东西配殿均面阔三间9米,进深一间5.5米,设前檐廊。  拜殿:拜殿和大殿连为一体,是中轴线上的较大建筑,为清代康熙年间所建。面阔三间12.6米,进深一间6米。檐高4米,硬山墙灰筒瓦顶。  汉寿亭侯大殿:尖山式硬山,面阔3间12.6米,进深2间9.75米,硬山式灰筒瓦顶。前檐明间和次间均设格扇门,后墙为封护檐,明间设有棋盘门和后殿相通。梁架彩绘为单线平涂,檐下绘三国故事图案。  过大殿屏风,入三进院落。正面是春秋阁,两边为东西厢房。  春秋阁:春秋阁为楼阁式建筑,置于台基之上,设有内外楼梯。单檐尖山式硬山,面阔3间9.8米,进深2间9.8米,两层通高9.6米。下檐设外廊,明间为格山门,次间为格扇窗。上层外檐廊有栏杆扶手,明间设有格扇门,次间设槛窗。上层檐下枋有透雕花草吉祥图案,刀工精细、传神,又施以重彩,十分华丽。柱间雀替为鲤鱼吞花、云龙戏水等透雕图案,很有观赏价值。        东西厢房:东西厢房对称,均为尖山式硬山。面阔3间9.32米,进深1间7.26米,设前檐廊,明间和次间设置格扇门,灰筒瓦顶。格扇门的池板和檐下走马板内全部为透雕花鸟、动物图案。可谓精雕细刻,又施以彩绘,非常精美、逼真。东厢房为议政堂,西厢房为五虎堂。 (三)历史沿革 1、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,由奉直大夫、许州知州甘文炳倡导,八方捐资,绅士王弘道捐地29亩,于灞陵桥西侧建成关帝行宫,后称关帝庙。 2、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奉直大夫王逾曾莅任许昌知州,到关帝庙凭吊,发现庙宇破旧,乃奉家父之命,力捐薄俸,并率僚佐绅士及商旅居民,辟建了重门,粉刷了院墙,使庙貌巍然,焕然而一新。 3、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,本庙主持戴承恩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。 4、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许昌发大水,关帝庙部分建筑毁于水,宪副张公路过其地,感其前贤遗迹不可湮也,慨然捐俸。上至州衙官员,下至商旅平民约500余人捐资,重修了关帝庙。 5、清雍正十年(1732年)维修。 6、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对关帝庙的照壁、四周围墙、头门、二门、钟楼、鼓楼,全部进行了改建和扩建。 7、1922年,河南军政府出资,扩建戏楼。 8、1945年,许昌关帝庙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为伤兵医院。文昌阁、东西花廊及塑像被毁。 9、1948年戏楼毁于战火。 10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这里曾是许昌县三中、农业合作干部学校、许昌专员公署农业干部学校、许昌专员公署行政干部学校、许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学习班、中共许昌地委党校家属院。 11、196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12、1983年,许昌地、市两级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关帝庙古建筑群进行了抢修。 13、1985年,河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九殿一阁进行了全面修缮。 14、1991年,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并划立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。 15、1992年,许昌市人民政府设立许昌市灞陵桥文物管理处,专门对关帝庙进行保护和管理。 16、1994年1月许昌关帝庙被列入国家级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。 17、2000年9月25日许昌关帝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18、2003年对关帝庙仪门进行了维修;同年5月按照原有的构件和造型风格在关帝庙内恢复了原灞陵桥遗址。 19、2005年3月,对关帝庙前御河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,改造了原有御河;同年7月,依照古建筑维修传统工艺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油漆、彩绘。 20、2006年对关帝庙102平方米甬道维修改造;仪门垂花门、画廊垂花门、钟鼓楼进行了揭顶维修。 21、2013年3月许昌关帝庙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715号